当前位置:首页 > 踢球进阶 > 经验 > 所谓的球员赛后评分真的可信吗?

所谓的球员赛后评分真的可信吗?

不管其好坏(虽然坏占多数),在如今的足坛,球员评分组成了足球数据中相当大的一部分。随便挑一个足球网站,都有可能找到他们在每个比赛日之后做的球员评分。在流行文化界,比如“美国偶像”或者“X因素”这样的选秀节目里,总不会缺少对选手们表现的品评——这些品评不仅能吸引观众们的眼球,还能保证那些网页的浏览量。用分析流行文化的眼光推而广之,你会发现,足球媒体也都在做着相同的事,那就是球员评分。(作者注:本文中的数据均截止至德甲第26轮)

 
人皆行之,其法自然各异,差别在所难免。各家的评分标准不同,用的方法理论也不一样。所以可以预见的是,结果也会存在差异。有时,结果甚至会存在很大很大的差异。 有几家靠的是“跟着感觉走” 的“第一眼式”评分法。德国《踢球者》那著名的6-1分评分表,就是例子(6分=惨不忍睹,1分=贝利附体)。按照这个标准,本赛季《踢球者》的德甲最佳球员会是场均2.44分的奥斯曼-登贝莱,而德乙最佳则会是场均2.57分的德累斯顿迪纳摩中场阿卡基-戈吉亚。
 
与此同时,还有的媒体是根据特定的数据计算公式(比如“线性加权模型”)来确定评分的。大多数时候,这些数学模型都是各家各户的独门秘方,即便某些网站(比如whoscored)给了我们一个所谓的“评分详解”,他们对自己的独家计算法也未曾透露一星半点。如果你好奇他们的评分和《踢球者》的有何异同,那就看下面一个例子:whoscored评出的本赛季至今德甲最佳球员是蒂亚戈-阿尔坎塔拉,他的场均评分达到了8.2(满分10分);而德乙的最佳球员则由三名球员分享:圣保利后卫拉塞-索比赫、海登海姆的两名队员——前锋蒂姆-克莱恩登斯特和中场马克-施纳特勒,三人均以6.49的场均评分位列德乙球员榜首。
 
看到差别所在了吗?
那我就再把差别列得更清楚些:
奥斯曼-登贝莱:《踢球者》第1名,whoscored第12名;
蒂亚戈-阿尔坎塔拉:《踢球者》第11名,whoscored第1名;
阿卡基-戈吉亚(德乙):《踢球者》第1名,whoscored第15名;
拉塞-索比赫(德乙):《踢球者》第15名,whoscored并列第1名;
蒂姆-克莱恩登斯特(德乙):《踢球者》第77(!)名,whoscored并列第1名;
马克-施纳特勒(德乙):《踢球者》第2名,whoscored并列第1名。
不过,一点小差别是可以预见的,毕竟每家都有每家的评分标准和方法;并且就算是这两家的评分也有很多明显契合的地方。举个例子。以下是whoscored评出的本赛季至今德甲十佳球员:
1.蒂亚戈-阿尔坎塔拉
2.埃米尔-福斯贝里
3.罗伯特-莱万多夫斯基
4.阿尔扬-罗本
5.克里姆-德米尔巴伊
6.奥巴梅扬
7.纳比-凯塔
8.本杰明-胡布内尔
9.赛亚德-科拉希纳茨
10.哈坎-恰尔汗奥卢
作为比较,下面是《踢球者》的十佳球员:
1.奥斯曼-登贝莱
2.阿尔扬-罗本
3.鲁内-亚尔斯坦
4.莱万多夫斯基
5.菲利普-拉姆
6.罗曼-比尔基
7.纳比-凯塔
8.奥利弗-鲍曼
9.塞巴斯蒂安-鲁迪
10.福斯贝里
为了使比较更充分,我们把Squakwa的十佳榜单也排进来
1.蒂亚戈
2.莱万多夫斯基
3.胡梅尔斯
4.奥巴梅扬
5.哈维-马丁内斯
6.尼古拉斯-聚勒
7.大卫-阿拉巴
8.拉姆
9.罗本
10.安东尼-莫德斯特
 
那么,有哪些球员进入了所有三个榜单呢?一为莱万,一为罗本。当然,有许多球员是稳居三榜之二的——比如蒂亚戈,他在两个榜单中排名榜首,却意外地落选了剩下的一个。不过到了季末,尽管各家的方法有各家的结论,这些榜单和场均评分似乎都会向一个均值靠拢,而那些差距又使得它们各不相同。但是,仅以单个比赛日而论,不同的球员评分方式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蛮傻缺的,也反映了一个事实——数据也会骗人。
 
案例分析
 
我们用第25轮比赛中,汉堡右后卫迪克迈尔的表现作例子。在法兰克福的主场,两队踢出了一场场面糟糕的0-0,射门共计12脚,总传球成功率不到60%,犯规则高达42次。我暂时先不透露给迪克迈尔评分的信息源。我想说的只是,其中一家媒体给那场比赛中迪克迈尔的评分,高过那天德甲所有球员的平均分;而另一家给他的分,比平均分低了十万八千里;第三家的给分则是略低于平均分。现在来看,迪克迈尔那场比赛有统计显示的数据:他传球18脚,但居然只有4脚没传丢;铲球倒是3试3中,4次尝试争顶也都成功了;同时还有2次犯规。你们的结论是什么?我可不知道。不过有一点很明显:他全场都在xjb传。那天,估计也没人要求他往禁区里踢传中球。所以,那天迪克迈尔的表现是略高于平均、略低于平均还是远低于平均?至少在我看来,我的“第一眼”感觉是“低于平均”。但,这种品评毫无意义。
 
足球的运动性:那些无法用数据表达的
 
球员评分通常会更倾向于球员在有球时的表现,也就是“可被测量”的触球和拿球时的表现。这些有球表现随即以一个个小数据的形式被整合到一起,校对后再计数(比如传球成功数、传球失败数、拦截次数、头球次数)。足球场上的“有球数据”实在是太渺小、太分散了,而足球这项运动在大多数时候,是由球员的无球跑动组成的;甚至当球被起到空中的时候,那一瞬间,所有球员都处在无球状态。而且,在一场流畅而充满活力的球赛中,有球和无球状态之间的转换经常快得令人发疯。在球场上,所有的事件都是随时而变、相互决定的,这样一环套一环、一环套一环……你知道的。打个比方,在一场比赛中,某名球员的传球成功率可能高达88%,但如果他的传球选择十分糟糕,导致队友一接到球就会立马被断掉、从而失去球权,又该给他打几分呢?
 
而足球,并不是一项仅靠小数据堆积就能解释的运动。从这点上来说,单凭用有球数据来为比赛下定义,就像是只靠维基百科上的故事梗概来评判大卫-林奇的电影一样(试试看这么去评判《内陆帝国》和《橡皮头》吧!祝你好运。)。和那些梗概一样,对有球数据的分析没什么大错,但充其量只能草绘出一场比赛的大致轮廓。 不过你们大可以不信我说的。相信那些前职业球员说的也没错,比如杰布-布罗夫斯基(Jeb Brovsky),最近就针对数据分析的问题为Howler杂志的网络版写了篇文章。作为前球员,布罗夫斯基用其真实而又千金难买的“局内人”视角分析了这个问题。作为球员,他自视比赛评分的故事确实很好笑,但同样也引人警醒,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旁观者来说。我的意思是,对于足球,我们到底懂得多少?对于足球,我们这些只能坐在电脑前看比赛的家伙,又能懂得多少? 至少,布罗夫斯基的文章点出,球员评分是种极其荒谬的粗加工产物。顺其自然地,他又指出了我们对有球数据其实是过于重视的。 单靠这些粗加工数据,我们远远无法表达足球的运动性、流畅性和精彩程度。 但是,我并没有因为这种粗糙的数据分析方式的局限性而感到失落。相反,我为足球这片数据沃土仍有大片土地未被开垦的事实而兴奋。用数据的眼光去分析足球,只会让我对高水平足球中那奇妙的偶然性增添更深的好奇心。 不过与此同时,切记,请小心审视球员评分!.

本文由ENJOYZ足球装备网原创,欢迎关注,带你一起长知识!
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译(翻译)。转载须征得我站同意,并注明来源。违者我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
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 ENJOYZ足球装备网 [https://www.enjoyz.com/]

本文标题:所谓的球员赛后评分真的可信吗?

本文地址: